看到這篇的人,快點把網址更新到我的新的部落格網址:http://erhugirl1213.pixnet.net/blog
我絕對不是寫讀書心得的能手,但是趁著最近啃書的熱度,還是寫寫罷。書看過了就忘,多可惜呀?透過寫心得,不僅可以和大家分享,自己也能再度咀嚼這本書。也許讀書心得可以越寫越好?來練習看看。
當初只不過想買本建築的書來看看,也沒有特定要中國或西洋,記得以前在書店翻過漢寶德教授的書籍,行文淺顯、貼近平民,因此決定從他的書下手。
這本書是東海大學系列演講的集結,全書分為兩大編。先是描述中國人的文化,與在藝術品上的表現,再延伸到建築上的特徵,並與西方文化與建築比較。
比如中國人重務實,一棟房子不需要矗立千百年,因此好用「活著」的木材,鮮用冰冷的石材。蓋好的房子夠住一輩子即可,是否世代子孫都能居住,並不重要,倒是墓穴要用石頭,因為將來永遠都會睡在裡面。西方文化則相反,他們追求永恆,擁有石造的神殿、宮牆、教堂。
中國建築追求飄逸,因此屋簷上翹,使得房子輕盈。力求方正,屋頂和基台在重要建築物的比例較普通人家大。中國人追求高、大,因此至今房子仍須大器、氣派,才能配上有身份的人家。無論是建材、外型、建造方法,都可處處看到中國人做人處事的態度,而對中國人的不精確、不紮實,倒也不必太過苛責,因為那本來就不是中國人的生活重點。也因為我們的現世精神,宗教方面也不會太過狂熱,不會出現西方那種瘋狂的聖母院天花板壁畫和雕飾。自古以來,中國人的社會秩序就不是靠宗教力量維持,而是一種將個體地位放低、以社稷為重的儒家價值觀,因此至今西方宗教垮台以後,華人仍能保有內斂的特質。
不只如此,還指出中國建築隨著時間而發展與變化。早期的禮樂制度造出莊嚴的宮殿,到後期明清時期,藝術俗民化,建築愈加豔麗。中國人的文化是活的,會成長、開花,建築當然也會跟著變化。
漢教授指出很多有趣的點,有些令人信服,有些則否,不過全都發人深想。閱讀的途中,彷彿正在聽一場精彩的演講,讓人想舉手請教或提出想法。可惜的是,裡面有部分名詞並非人人皆懂(例如「斗拱」),又沒有加註解,最後還是靠維基百科幫忙過關。幸好除了少數名詞,大部分筆觸尚稱親切,不論是對建築、還是對華人的民族性有興趣,都很適合讀這本書。
******************
覺得寫得不好,唉,希望可以更進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