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聽我是台灣來的,老有人跟我提起,噯,我知道台灣有個很好的導演,他叫楊德昌。沒看過任何楊德昌的電影,實在是不好意思跟別人說,楊德昌還算是我大學學長呢。就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吧。
事實上,這也是我最耳熟能詳的楊導電影。某一年在家,看著金馬獎頒獎典禮,聽到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」不停被提名。對年幼的我來說,這樣的片名肯定是一部驚悚片吧。
電影背景有趣的話,吸引力就有了五六成。對於在南台北混了兩年的我來說,雖對南海學園、中山堂一帶尚稱熟悉,但搭配上民國五十年代這個背景,可就極具誘惑。腦中不停將電影中的簡陋眷村、典雅的日式房舍拼進我的台北印象;老兵專有的外省口音,在電影中則是由年輕小伙子們挾帶,我這小毛頭對這樣的景況大呼有趣。中山堂大致不變,現況似乎比以前典雅呢,我還能記得那個比臉沒大多少的小小售票口。
老實說,我不是很關心電影中人物的心情轉折。因為他們當下過生活的方式實在太有趣了。官僚,白色恐怖,對師長不敬可以記大過,混沌的撞球場,女主人的旗袍,包子饅頭叫賣聲,老式冰果室,舊式制服,腳踏車。這些我還能撈起幾絲記憶,對於小我幾歲的年輕人來說,大概要全憑想像吧。
公告
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
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